計劃背景
保育未來生物多樣化的關鍵在年輕一代手中,他們的承諾和參與對於城市未來的成功十分重要。近年人們越來越關注保育與生態的重要,這種意識上的促進一直被視為非政府組織或商業部門的努力,而學術界有時則被視為只會進行沒有實際用途的純理論研究。
不論這種誤解是如何產生的,無可否認的是,當代香港學者缺乏進行此類項目的動機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由於這些項目缺乏研究要素。換句話說,大多數這些教育或培訓項目都缺乏研究內容。
另外,近年公民科學於世界各地越趨普及,水平及規模都快速增長改善。在香港,大多數給志願者參與的公眾活動都是建基於他人的發現,但公民極少有機會參與為發掘新知識作出貢獻,而這種經驗卻對促進了解生物多樣性很重要。
為了教育公眾,並通過親身經驗讓年輕一代對生物多樣性有更透徹的了解,以及以一種更具可持續性的方式來保護生物多樣性,此計劃提倡試驗這個嶄新的公民科學方法,希望以中學生為對象,開展以研究為重點的小型公民項目。
香港的氣候及地理環境,造就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我方希望研究團隊能透過與中學及非政府組織攜手合作,研究大型底棲動物在香港的生物多樣性。眾多的泥土生物中,千足蟲在生態學上有促進營養物循環及有機物質分解的功能,對保存土壤裡的營養物尤其重要。但相關的科學研究仍然很少,在香港的種類、分佈的資料更是寥寥可數。基於千足蟲的豐富數量和容易接觸程度,千足蟲被選為此計劃的重點物種。
計劃內容簡介
此公民科學家計劃招募全港中學的學生成為公民科學家進行採樣工作,並在2019年至2020年間定期舉行工作坊以分享更多與泥土生態保育及科研實驗相關的知識。工作坊相關資訊與影片亦發佈到此電子平台,供大眾閱覽。
此計劃中一共有二十間中學參與,遍及港九新界,參與的師生超過五百人。學生的工作主要是定期在校在校內或校外的指點地點採集泥土生物,拍攝生物照片及製作成樣本。研究人員會隨後進行實驗,提取生物樣本的DNA,並使用DNA Barcoding的方法辨認各種泥土生物。研究數據包括品種名稱、相片及發現地點等會上載到此網站,與大眾分享,研究數據也會發表於學術文章。
經過一年的樣本採集活動,一共發現了150種物種,有73種能辨認至物種。當中本計劃重點 — 千足蟲有23種,佔整體15.3%。其次是蚯蚓,蜘蛛及蜈蚣等。如欲知道更詳細的數據,請參照以下分頁:
結語
儘管此計劃只是提倡試驗這個嶄新的公民科學方法,而且還有很多可以改良完善的地方,但從研究數據也反映了泥底世界仍尚待更深入的發掘和研究。此計劃只是踏出了第一步發掘了部份香港泥土生物多樣化,希望將來有更多人會有興趣發掘更多。